第二百八十二章 民心不可辱,民意不可欺(下)(2 / 3)

明朝小公爷 贪狼独坐 7422 字 2019-09-15

一针一线,显得那么的沉重、那么的珍贵……

他的眼眶有些发红、湿润,所谓“帝王喜怒不露”的教育在这一刻似乎完崩塌。

“诸卿家且来,且来看看……”

弘治皇帝的声音沙哑而颤抖,对着几位重臣道:“这……这便是民心!这便是民意!!”

“民心者,欺不得……民意者……辱不得啊!!”

却见弘治皇帝将这把伞从内官的手里接过来,颤颤巍巍的招手让三学士、尚书走来。

“诸位爱卿都来,都来看看……”

弘治皇帝的声音发颤,眼角已是湿润了:“古之圣贤说民心,而今……朕亲见民心矣!!”

“哗啦啦~”御书房殿内,忽有罡风吹来。

却见这罗伞迎风而摆,亦乎如傲然耸立之松柏,又如那惊涛拍岸之怒礁!

上面的一块块碎布上,一个个的“福”字似乎一下子活了过来迎风而立摇曳呐喊着……

“老臣等……为陛下贺!此……天下民心者也!!”

这大殿内外众臣内官皆尽向举着罗伞的弘治皇帝慨然而拜,大礼参之。

刘健俯身时更是泪流满面:“臣等……何其幸哉!得遇明君,效命御前!”

“此生……无憾矣!!”

什么青史留名、什么身后香火,突然间刘健等人明悟得古之圣贤们话语中的真意!

学问一道,不为所谓“流芳百世”亦不求甚“青史留名”。

留取者,唯有一事:尔为这天下万民付出几何、留得几何?!

君不见:祖龙香火早根绝,西蜀迄今祭李冰?!

千年之下,都江堰收益百姓当李冰父子祭时多携家带口不辞艰辛远远来祭。

每每祭祀时,多则数万少则万余。西蜀百姓从不曾忘其父子二人!

他们著书否?!未曾也……

甚至其所立之碑文,亦是多言都江堰维护重任、维持之技。

他们立传否?!亦未曾也……

甚至《史记·河渠书》仅记为“蜀守冰”姓氏无,至《汉书·沟洫志》方寥寥一笔曰“蜀守李冰”。

《史记》和《汉书》仅简载曰“凿离堆,避沫水之害,穿二江成都中”。

然史家、儒家不记,西蜀百姓却不曾忘。

大王、二王庙香火迄今不灭,受益百姓何不感念其恩哉!!

“民心天下……此方为帝国根基!国之重器!!”

弘治皇帝怒目圆瞪,呼吸沉重抬手让众臣都起来:“来看看……都来看看!”

“看看这天下民心,看看这百姓民意!”

刘健等人颤颤巍巍的起身,若身负千钧般微颤而行。

至伞前,双手轻柔摩挲……

一时间几位国朝重臣竟是老泪纵横,他们仿佛看到了衣衫褴褛、面有菜色黑压压的百姓们……

在那帐营篝火下,一点点的裁下自己那本就褴褛的残衣。

仔仔细细的、认认真真的在那布上绣得这针脚歪斜、针线染色不一的“福”字。

那……是一幅怎样的画面?!

念至此这些个熟读圣贤之书的国朝重臣们忽然心生明悟,曾不通达的念头顿感通达。

那些晦涩的道理这一刻竟是如此的明晰,古之圣贤或许观念有别……

但究其根底,哪个又不是以为天下百姓福祉而谋?!

《韩非子·有度》曰“法不阿贵,绳不挠曲”,岂非为百姓谋乎?

《墨子·七患》中多次提及“备者国之重也,食者国之宝也”、“故仓无备粟,不可以待凶饥”等。

亦岂非是为天下百姓谋么?!仅是读圣贤书,仅以此奉若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