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票(2 / 2)

明末开山刀 桑甄 5120 字 2020-03-17

宝钞一样,那他还得慎重。

掌柜的自然是知道魏云中在担忧什么,在魏云中皱眉的时候,他就笑眯眯的开始解释了起来。

银票自古有之,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。

北宋初年,四川成都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“银票铺户”。

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,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,再交还存款人,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,每贯付给铺户三十文钱的利息,即付3的保管费。

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“银票”,这时的“银票”,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,而非货币。

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,“银票”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,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“交子”的银票铺,并在各地设银票分铺。

由于银票铺户恪守信用,随到随取,所印“银票”图案讲究,隐作记号,黑红间错,亲笔押字,他人难以伪造,所以“银票”赢得了很高的信誉。

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,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,直接用随时可变成现钱的“银票”来支付货款的事例也日渐增多。

正是在反复进行的流通过程中,“银票”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品格。

后来银票铺户在经营中发现,只动用部分存款,并不会危及“银票”信誉。

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“银票”,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。

这种“银票”已经是铸币的符号,真正成了银票。

票号掌柜知道魏云中在担心什么,无百就是担心票号惟利是图恶意欺诈,在滥发银票之后闭门不出,不予兑付。

掌柜的再三保证,他们票号就在这里,不会发生这种事情。

再者说了,他们票号还负责给军士们发放军饷,这种事情根本不会发生。

在掌柜再三保证之后,魏云中将信将疑的办理了银票,立刻就兴致勃勃地开始兑取。

“我取一百两。”

掌柜和颜悦色的给魏云中取了一百两银子来。

魏云中拿起银子,在票号里的小称上称了起来。

明朝末年经商的人都会随身携带一把凿子和一杆小秤,前者用于切割金银,后者用于秤出重量。

到了明朝中后期,海外白银大量流入,市场上才有充实的白银流通,白银也就成了明朝人最重要的货币。

但是,尽管白银的使用已非常广泛,明朝政府却从没有打算将白银铸造成标准化的银币,连给白银设立一套成色标准、度量衡标准也没有。

所以,以白银为货币,使用起来是非常麻烦的,首先,每一次用白银支付的交易,结算的时候,都要秤一下银子的重量。

其次,还要验看银子的成色,是不是十足银。

最后,如果到了外少,还要换算度量衡,因为各地的称量标准并不一样。

“足斤足两,好。哈哈哈给本官存起来。”

票号掌柜的银角抽搐了一下,面不改色,笑眯眯的又给魏云中存了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