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 外婆逝世(2 / 3)

”,眼睛也一瞬间开始聚焦,手僵直地抓住周樱的小手,然后在发出最后一声艰难的“呃呃······”后,咽了气。

母亲告诉周樱,外婆是为了见外孙女最后一眼,无论如何也不肯闭眼,一口气拼命吊着,直到她来······

外婆的丧事按家乡的风俗,举办了五天。而她的子女和孙子孙女按习俗在这五天内是不能洗澡洗衣服的。这对周樱来说算不上是个问题。周樱在外婆去世后的几天里并没有感到太大的失落,失去外婆的悲伤似乎也在外婆咽气的那一刻随她而去,取而代之吸引了她注意力的是丧礼上响彻整个村子的锣鼓和鞭炮声,这对第一次参加葬礼的小周樱来说,是件极为新奇且有趣的事情。

大周樱两岁的表哥和小她三天的表弟,没能陪着外婆度过最后一刻,而是溜到后山去逮蟋蟀玩儿去了。到底是男孩子,心大。然而在葬礼的那几天里,周樱也跟他们没什么俩样了,在前来帮忙操持丧事的人群里钻来钻去,偷摸着吃招待客人的点心,点鞭炮吓唬邻居家的大黄狗,甚至还在外婆的灵位前翻起了跟斗。

翻跟斗?简直匪夷所思。

母亲后来陆陆续续跟周樱讲了外婆生前的一些事儿。

母亲是外婆唯一的女儿,上头有一个哥哥,下面还有个弟弟。对于这个女儿,外婆自然是尤为的宠爱。母亲年轻的时候,家里给介绍过一个对象,是个清瘦儒雅的中学教师。母亲没看上,后来却看上了姑父给介绍的参军的父亲。

常年在军营训练的父亲,年轻的时候身材精悍挺拔,浓眉大眼,长得很是周正。母亲一眼就相中了父亲,而当年性子温顺,外表柔美的母亲也迅速俘获了父亲的心。

虽然外婆在接触过父亲和了解了他的家世后,并不赞同他们的婚事。无奈母亲心意已决。

父亲家境贫寒,家里姊妹众多。结婚的时候,母亲娘家陪嫁了所有需要的家具。外婆还经常会提着从家里熬好的猪油,走上十里地给母亲送过去。娘家时不时的接济,总归没让年轻的母亲在夫家过于拮据。

周樱的诞生,外婆更是给了她所有的爱。母亲说,在周樱回老家上学前班开始,每个周五傍晚,外婆便会让外公把屋里的竹躺椅搬到门口走廊,再让外公骑单车去母亲家把周樱接过去。外婆则会极有耐心地在竹椅上静静地坐着,直到看到孙女的身影出现。再然后外公会在每个周日的傍晚把周樱送回家,风雨无阻,雷打不动。

母亲还未出嫁前,外婆在镇上的医院当护士,也就是周樱和表弟出生的那家医院。年轻的外婆是个美人胚子,周樱看过外婆那时的照片。照片上的外婆皮肤白皙,眼睛大而有神。苗条欣长的身材,一身蓝布衣服。年轻的外婆站在医院楼前的草坪上,微微歪着头,帽子底下一条又粗又亮的长辫温顺地垂在胸前,温柔恬静地微微笑着。好一个岁月静好的美人。

母亲长得跟外婆极为相似,年纪越大,越相似。

外婆在生活中是一个体面沉静的人,做事麻溜干脆。从来都是以一头梳得一丝不苟的长辫示人,身上的衣服整洁服帖。关于这点,母亲也很好地随了外婆。倒是周樱,直到成年,依旧还是那副随性不爱拾掇自己的无赖模样。

七十年代粮食短缺,哪怕是在生活体面的外婆家也不例外。每次煮饭的时候,锅里总是一大半的红薯和一小半的大米。吃饭的时候,每人盛了属于自己的那小份米饭和大半份红薯。母亲每次都固执得不肯吃自己的那份红薯,只是把米饭吃完,红薯一口也不吃。外婆无奈苦笑,并不责骂,只是往后每次吃饭都默默地把自己地那份米饭全部盛给了母亲。

母亲年轻时并不是个爱学习的孩子,初中只上了一年便不再愿意去上了,跟外婆说的理由是“一上学我就头疼!记不住老师讲的什么!”关于上学的问题,外婆的态度很强硬,生平第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