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8章 节外生枝【上】(2 / 4)

郎不声不响的,竟就给自己写了一副字。

他连忙上前双手接过,下意识的念道:“自信人生二百年,会当水击三千……”

听焦顺念到最后一个字突然卡了壳,苏侍郎疑惑的看了他一眼,解释道:“这是本朝太祖少年时所做,虽是残句,气象却足。”

焦顺:“……”

这夏太祖还真是能薅尽薅,连教员的残句都不肯放过。

他这里正感慨着,苏侍郎却也不禁叹道:“太祖真乃一世人杰,惜乎操之过急,偏又英年早逝——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,当今……”

说到这里,他忽然警醒的收住了话头,拍着头失笑道:“老了、老了,讲起古来就忘了场合。”

听苏侍郎话里的未尽的意思,显然是担心隆源皇帝会步夏太祖的后尘。

当然,这所谓后尘指的是‘操之过急’,但真要把话说全了,再被有心人传出去,就有诅咒皇帝早死的嫌疑了。

这且不提。

从苏侍郎赐字的举动来看,他果然是已经知道了什么。

皇商们本就有意放消息给工部,苏侍郎作为工部第一政务官——尚书主抓大方向,左侍郎则是习惯了和光同尘——会提前收到些风声也是很正常的事情。

不过这也愈发让焦顺有了紧迫感。

于是离开苏侍郎办公的院子,他回头就开始命人四下里散消息,将自己方才和苏侍郎的对话,删减夸大之后传遍了整个工部。

而千步廊的官衙里办什么事情都拖沓,唯独这小道消息从不隔夜,等到下午醉生梦死的保龄侯姗姗而来,鸿胪寺上上下下早都听闻,保龄侯为了抓侄女婿的壮丁,决议要在鸿胪寺里一哭二闹三上吊,不达不目的誓不罢休。

这本来就不是什么大事儿,谁肯为此往死里得罪人?

于是史鼐都没怎么费口舌,这件事儿就一路绿灯的报到了内阁里。

六日后,七月初三。

眼见离着史鼐南下的日子只剩下两天,焦顺眼巴巴的终于还是把调令给盼来了!

虽然上面说的是,拟由工部、户部各派一名得力主事,前往两广一带厘定关税。

但经过前面那些铺垫,工部又有谁不知道这个名额是戴着帽子下来的?

自此,焦顺一颗心也终于放到了肚里,想着这几日提心吊胆的,该通知的人都还没通知到,譬如王熙凤、李纨、尤氏、尤二姐、平儿、鸳鸯、绣橘……

还有谁来着?

反正总要逐个去安抚安抚才好,毕竟自己只是南下暂避一时,又不是run出去就不回来了。

…………

也就在焦顺松懈下来,开始抓紧时间进行后宫巡礼的同时。

东边门钢铁厂提举朱涛的焦躁情绪,却几乎已经逼近了临界点。

最近经过司务厅官员细致的走访询问,再加上工读生出身的书办们现身说法,钢铁厂内部已经安稳了许多,串联讨要工读名额的事情也少了。

按理说如此一来,朱涛的焦虑应该大幅降低,而不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才对,可无奈他却有个在礼部做主事的昔日同窗!

他当初之所以把消息告诉对方,也是出于文人的同仇敌忾心里,觉得一群匠户去蒙学里读几天书就能直接选官,简直是对天下学子士人最大的侮辱——即便大明朝的司礼监,那也是先断了烦恼根,才爬到读书人头上的!

所以朱涛才想借这位昔日同窗之手,给工学添点儿麻烦,最好是彻底取缔。

可他没想到的是,那名唤周隆的同窗听完由来始末,果然义愤填膺不假,但最后铲除工学的重担,却竟又落到了他朱某人肩上!

说是让朱涛就近安插几个亲信,怂恿工人把事情闹大,然后礼部就可以联合科道言官们,一起要求溯本追源铲除祸根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