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一十九章 见证柏林墙历史的电影节(2 / 4)

’开始,红高粱,晚钟,每年的中国电影都给我们带来新东西,今年的本命年,竟然可以表现年轻男人看着杂志插图……的情节了?你们有没有受到批评?”

“哪里有啊?我不明白你说什么?”谢导开始装糊涂。

意大利记者对谢导不满意,又对着en&n提问:

“你的表演让人大受感动,但是我看到了一些好莱坞的痕迹。请问你是否受好莱坞演员马龙·白兰度和罗伯特·德尼罗的影响很深?”

记者的感觉很准。当然,马龙·白兰度在“码头风云”里爱娃·玛丽·森特的对手戏,“出租车司机”里罗伯特·德尼罗暗恋西比尔·谢泼德的戏份,都和本命年里en&n和女主角程琳的戏有很大的相似之处。

“没有,我没怎么看过他们的电影。”en&n听完了翻译以后,也脖子一硬,硬撑起面子。这是参赛的电影,要是说自己模仿白兰度和德尼罗的表演,肯定没面子。

谢导在旁边露出微笑,早几年en&n还向在电影学院的自己,借过“愤怒的公牛”的录像带呢。人在国外,年轻人心切,可以理解。

“那什么,记者朋友,能不能给我们拍张合照?”采访结束,记者们作鸟兽散,en&n在台上想叫记者帮忙拍张照也没人理他。

正在尴尬于在西柏林电影节的亮相中,没有和谢导合影留念的en&n,突然听到了一个非常美丽的金发女性,叫住他用英语说到:

&n,罗纳德让我送东西,他说是你忘记在他那里的。”

“啊,谢谢你啊,请问美丽的女士是?”&n看这个女性穿着和记者差不多的米色外套,整个人很有美感,拍电影也是非常合适的。马上用带着京城口音的英语回应。

“罗导演让我带给你的,你看看东西对不对……”美女像是见多了电影圈的男演员,对en&n没有表现出任何兴趣。把装了东西的袋子一放,转身走了。

&n打开了袋子,里面一个崭新的尼康单反相机躺在那里,旁边还有几卷柯达胶卷。

谢导探头一看,“嚯,鸟枪换炮了啊?”

“嗨,罗导嘛,nebee的好莱坞资本家,我朋友……”&n还在对那个美女念念不忘,不知道是不是罗导的女朋友啊?

……

“这电影只不过是好莱坞十年前的作品‘出租车司机’的跟风作。我不觉得有什么突破。西柏林电影节需要更加深刻的揭露……的作品,而不是好莱坞的复制品”

与此同时,评委也看完了“本命年”,评审团的苏维尔联盟导演阿布德拉希托夫对这种电影嗤之以鼻。他去年的“仆人”获得了西柏林的鲍尔特别奖。

一方面对好莱坞的商业片充满敌意,另一方面他又对本命年里片警帮助李惠泉拿到个体执照,两人比较和谐的关系感觉不满,觉得揭露社会的黑暗面不够。

“这是非常好的现实喜剧,你根本不懂什么叫电影……”罗贝托·贝尼尼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含蓄,和对生活的一种疏离的态度,对东欧和联盟的评委的批评非常不满,当场就用意大利语叫了起来。

好在有另一位评审,髪国制片人玛格丽特帮他翻译,否则罗纳德只能通过贝尼尼的手势大致明白他的意思。

“我觉得这是超越国家和文化的题材,哪个国家的年轻人,没有这种苦闷的时候呢?而且主角的特殊背景,和社会快速变迁,引起的各种价值观的碰撞,我觉得是一部杰作。”

罗纳德也发言,力挺“本命年”。电影嘛,本来就是需要借鉴影史里的好片的。哪有导演可以闭门造车,自己发明一套镜头语言的?类似的场景,借鉴一下影史上最杰出的电影,是哪个导演也不可避免的。

比如现在所有的法庭戏,有哪部没有参考过比利·怀尔德的“控方证人”呢?那几个评审,对电影